当前位置:佛旅网 > 禅修知识 > 明心见性 >

般若禅不是禅定

般若禅不是禅定(上)
杨正旭老师 主讲
各位菩萨:
阿弥陀佛!
今天所要讲的主题是般若禅不是禅定。
从古以来呢,就经常有人以为自己证得禅定,这样子就叫作开悟,因此当他证得禅定的时候,他就以开悟者自居,这是从古以来就有的现象。那么到了现代这个末法时代,这种情形越来越普遍,以证得禅定就认为是开悟的人越来越多。这种追求境界、以证得定境为证悟的人却反过头来毁谤:证得无所得、无境界的无生忍,不是真正的开悟。以定境这样的有所得法、有境界法而毁谤正法,其实是违背了了义经典的圣教量,这样的行为已经成就了地狱的重罪。
那么想想看:一个人在这一辈子呢,以修学佛法、弘扬佛法的善因,却得到了未来世地狱重罪的果报,想想看!他们是不是很可怜呢?平实导师以悲心的缘故,特地在《生命实相之辨正》一书当中,为这一类的人概要的说明:现在的学佛人以定为禅的各种层次,提供学佛人省察思惟。若这些人能够虚心接受,然后去比对圣教量,再作深入的思惟整理,自己知道错处,然后重头再参,这样子才有机会可以远离地狱重罪。
我们接下来是要讲解以定为禅的十种层次。但是在讲解这十种层次以前,我们先来说明:般若禅与禅定所证的境界有什么不同。先让各位了解以后,就知道以定为禅为什么是错的。
先来说什么是般若禅。般若禅的禅其实就是般若,般若是一种智慧,但是它不是世间人所说的智慧,它的智慧是在证得真心如来藏以后所具有的智慧。真心如来藏出生了这个五阴,也就是说祂是生命的本源,因此我们说:般若其实就是实相的智慧。般若所说的生命的实相——真心如来藏,祂是处于什么样的状态?事实上祂是处于没有境界、没有所得的状态当中。那么,为什么祂可以处于这样的状态当中呢?因为真心如来藏从来不对六尘起任何一念,也从来不对六尘万法起分别,因此我们说,祂从来没有境界,也无所得。
除了这样的一个状态以外,其实还有其他的状态。譬如《大宝积经》卷三十九 佛说:复次,舍利子!我证菩提无入无出。何等名为入出二法?舍利子!所言入者名执诸法,所言出者名不执诸法。这一段话 佛的开示是说:佛祂所证的菩提从来无入无出。什么叫作入出二法?佛就开示说所言入者名执诸法。譬如说,一个人的灵知心,他因为想要进入一念不生的状态,因此他就拼命的作加行,然后进入一念不生的状态,因为他对于这个一念不生的法有所执著,所以说他就进入了这样的一个境界,所以说入者名执诸法。所言出者名不执诸法意思就是说:当你不再想要待在一念不生的状态当中,或者说你心忙乱了以后,你就出离了一念不生的境界,所以说所言出者名不执诸法。那么从刚刚的讲到了真心的所处的境界,除了无境界、无所得以外,还有祂没有入出二法。
再来讲到禅定的部分。定就是制心一处,那么禅呢?不是智慧,禅是静虑。那么定呢?也可以这样子说:心专注一境而不动摇,这样子叫作定。那这个心就是觉知心,也就是令觉知心一直缘于某一法上面而不动摇,这样子就叫作定。当然有把觉知心灭掉,也可以说是定的境界。譬如说,在第四禅当中弃舍觉知心,当他把觉知心弃舍了以后,他就进入了无想定,所以无想定也算是一种定;那么,如果说一个人证得了非想非非想定,那么他证得非想非非想定,他在非想非非想定当中暂时止息觉知心,他就进入了灭尽定当中,那么灭尽定跟无想定,也是定的两种。
接下来我们来看:与觉知相应的定,它到底是处于什么样的状态?所谓的觉知心就是能知能觉的心。既然能知能觉,祂对六尘万法就有所得,所以祂就是有所得,有所得一定有境界,所以祂是有所得、有境界法。既然妄心觉知心祂能够分别境界,那么祂就有入有出;所有的定呢都有入有出。譬如说,你的觉知心处于这样的一个境界,你知道你是处于这样的境界,那么你就得到了这样的一个境界法,因此,与觉知心相应的定,它一定是有境界法、有所得法。
接下来说:无想定是不是有所得、有境界法呢?无想定当中,仍然有意根在缘五尘上面的法尘,因此在无想定当中,其实仍然是有境界、有所得法。而且它也一定要有入有出,因为必须从第四禅当中进入无想定,那么当他想要出定的时候就出定,那出定以后就叫作出,即使说生于无想天,最多也只有五百大劫就要出定了。所以,无想定也是有境界、有所得、有入出之法。
那么灭尽定呢?阿罗汉证得灭尽定以后,他早上去托钵,回来吃完饭以后,没事他就坐在树下,就入灭尽定去了,第二天早上,太阳起来照到他的身上,他又出定了。所以灭尽定虽然不属于禅定,但是它也不是般若禅所说的禅定,因为它仍然是有入有出之法。
那么接下来我们来看,《生命实相之辨正》一书当中所写的十种以定为禅的层次。
我们先来讲,第一种:散乱攀缘心。所谓的散乱攀缘心,就是以日常生活中或课诵中,能知能觉的心为真心。那么能知能觉的心,一定是能分别六尘的心,能分别六尘当然就是有所得、有境界法。为什么说能分别六尘的境界就是有所得、有境界法呢?譬如说,一个人拿尺去量东西,那么他所量的结果是不是显示在他的量具上面,也就是这个尺上面?又譬如说,一个人他想要称体重,他把体重计拿过来,他站上去以后,他的体重就会显示在体重计上面;也就是说,量具它本身会显示出衡量的结果。那么我们的能知能觉的心就是一种量具,祂就是在量六尘境界。既然祂是能够衡量六尘境界的心,当祂在衡量六尘境界的时候,六尘的境界就会显现在能知能觉的心上面。所以说,当祂在衡量六尘境界的时候,祂就变成是有所得、有境界的法了,也就是说,能知能觉的心祂是有境界、有所得法,祂不是真心,真心是无境界、无所得法。而且能知能觉的心,祂一定有入有出,当祂在衡量境界的时候,祂就进入了这样的一个境界。当祂离开了这个境界,再去衡量其他境界的时候,祂就出离了这样的一个境界,所以祂具足了有所得、有境界、有入有出的法。所以说:第一种散乱攀缘心根本不是真心,因为祂跟真心的体性是不符合的。
接下来,第二种以法定心。以法定心的意思是说:因为一个人感觉到说,他的心很散乱、很攀缘,所以他就想要用一种方法让他的心定于一处——也就是制心一处。那么这样的方法其实很多,通常是数息、念佛、忆佛,或者是用其他的方法来摄心。用这样数息、念佛、忆佛的方法来摄心而定住的心说祂是真心,事实上是错误的!因为,如果说一个人在数息的时候,他的觉知心就一定要落在数息这个境界上面,所以他就能分别他数息的状态,所以说祂是有所得、有境界法;那么当他不再数息的时候,他就出离了这样的一个境界。所以说以法定心仍然不是真心。
那么接下来说第三种,第三种是常寂常照。常寂常照就是以一念不生时,常寂常照的灵知心为真心。我们刚刚已经作了一个说明说:一念不生其实还有一个清明之念,知道自己处于一念不生的状态,所以它其实不是一念不生。那么把这样的心当成真心,其实它完全不符合真心所处的境界,因为一念不生的状态,它仍然是意识觉知心相应的状态,所以说,它仍然是有所得、有境界法,而且它也有入出二法。因此,常寂常照的离念灵知,事实上也不符合真心的体性,它不是真心。
再来说第四种:遍满虚空。也就是在一念不生当中,定心不断的扩散,最后觉得自己的心遍满虚空。很多人在修定的时候,就来到了这样的一个境界,他就以为这样子的心就是开悟了、就是真心,因此有人就说遍满虚空大自在这样子就叫作开悟了。事实上,这样的一个遍满虚空的觉知心仍然不是真心,因为它还是以意识觉知心相应的境界。那么遍满虚空这样的一个状态,我在初学佛的时候,也是以为说:觉知心遍满虚空,这样子就叫作开悟。记得我刚来正觉讲堂学佛的时候,老师就叫我们要努力拜佛,我就在家里拜佛,拜了一段时间以后,定心就不断的扩散,在拜佛当中定心一直扩散,然后就觉得整个心如虚空一般,也就是以为自己的心遍满虚空了,当然拜完佛以后下来,觉知心仍然是觉得它遍满虚空。事实上,觉知心是不可能遍满虚空的,因为我们的觉知心是在脑里面(出现),它从来没有出过脑的范围,所以它并没有真的遍满虚空。这个遍满虚空的感觉,事实上虽然很实在,但是这仍然是一种幻觉,即使你一直感觉说它真的遍满虚空,但是你如果有正确的知见,你就知道,事实上它没有遍满虚空,它只是一种幻觉而已。当我练到这样的一个地步以后,我就去跟我的亲教师说:老师啊!我好像开悟了!这个老师很善良、很客气,他是很客气的在知见上就把我杀了一顿。这是因为那时候我还没有正确的知见,再经过了一段时间以后,我终于知道遍满虚空这样的境界其实不是开悟,这样的觉知心相应的境界仍然是妄心的境界,不是真心所处的境界。这是第四种以定为禅的层次。
再来说第五种:身心统一、内外统一、时空统一。当一个人的觉知心进入了欲界定当中,然后他在欲界定当中舍弃了觉知,当他舍弃了觉知以后,就进入了未到地定当中。那么未到地定当中虽然是触而不分别,但是因为还有个意根在运作,所以仍然不是无境界、无所得法。还有,一个人从欲界定进入了未到地定当中,所以他是有入,当他出定的时候就有出,所以第五种未到地定的境界,它仍然不是真心所处的境界。
当一个人练到了未到地定以后,具有了这样的未到地定的功夫,接下来如果说,他把性障修除了,也就是把五盖——五盖就是贪、嗔、疑、睡眠、掉悔,把这五盖修除了以后,他就突然间有身乐出现,也就是初禅善根发出现了,他证得了初禅。证得了初禅,仍然不是真心的境界,如果你以初禅善根发这样的境界认为说就是开悟了,那仍然是以定为禅的人。我们来看看初禅,即使你是最上品的证得初禅的人,你在一切时中(醒时),都可以维持在初禅状态,但是你还是要睡觉,当你在睡觉的时候就出定了,第二天醒来又入定,所以证得初禅,仍然是有入有出之法。那么,初禅还是有意识,还有其祂前五识,还有觉知心在运作,所以初禅仍然是觉知心相应的境界,所以它不是真心所处的境界,它是有所得、有境界法,而且是有入有出的法。
接下来讲:虚空粉碎。当一个人进入了初禅以后,他会有一个觉受——虚空粉碎,其实就是初禅中的定境觉受。既然是初禅中的定境觉受,当然它就是妄心的境界,所以说虚空粉碎仍然不是真心所处的境界。
再来说:大地平沉。大地平沉其实仍然是在初禅的境界当中,不过它已经接近了二禅前的未到地定的境界。前面欲界当中也有未到地定,这里讲的是接近二禅前的未到地定境界,大地平沉在前面的未到地定;(欲界当中的未到地定)当中也有可能会出现。所以大地平沉仍然不是真心所处的境界,它仍然是有境界、有所得、有入出二法的境界。
这里的觉其实就是寻,观就是伺,所以有寻有伺跟无寻有伺:在初禅叫作有觉有观三昧,也就是有寻有伺三昧,进入了二禅前的未到地定境界,就叫作无觉有观三昧。在这个境界当中,这个觉观是针对五尘来说,也就是他对于五尘不再主动去攀缘,所以我们说它叫作无觉;但是因为觉知心还在的关系,所以他被迫的领纳五尘的境界,所以就叫作有观,所以还有观但没有觉,所以我们就说:二禅前的未到地定就是无觉有观三昧。今天以定为禅的层次,就先讲到这里。
谢谢各位收看!
阿弥陀佛!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般若禅不是禅定(下)
杨正旭老师 主讲
各位菩萨:
阿弥陀佛!
在上一集中,我们已经讲完了以定为禅的十个层次当中的九种,也就是讲到无觉有观三昧。无觉有观三昧已经讲完,接下来讲无觉无观三昧。
从二禅前的未到地定当中进入了二禅,二禅的等至位当中就是无觉无观三昧。无觉无观这个觉观仍然是针对五尘来说,也就是说他对五尘完全不起觉观,因为他把前五识灭掉了,前五识完全不现行,他只有剩下意识缘于定境法尘。所以说二禅的等至位叫作无觉无观三昧。从二禅的等至位以上三禅、四禅的等至位都称作无觉无观三昧。
 
到这里就讲完了以定为禅的十种层次。从这十种层次来看呢,它都是觉知心相应的境界,也就是有所得、有境界、有入有出的法,基本上它都不是涅槃的境界。其实这十种层次就是 佛所说的外道五现涅槃。
佛说外道五现涅槃是哪五种呢?第一种:就是以欲界中的灵知心为涅槃真心。也就是把我们前面讲的散乱攀缘心、以法定心,然后常寂常照、一念不生,然后遍满虚空。再来就是未到地定,前面讲的那五种层次就是 佛所说的第一种现见涅槃,也就是它是外道的现见涅槃,所以说把欲界的灵知心当成真心,佛已经定义说是外道。那么第二种就是初禅,接下来(就是二禅到四禅当中呢),就是把这二禅到四禅当成是涅槃的境界,这样的知见就叫作五现涅槃,也就是外道的认知,把五阴当中的觉知心当成是涅槃真心。
佛说外道的五现涅槃是什么?就是立五阴中,五现涅槃心颠倒论。五阴中不管哪个心,都不能贯穿三世因果、不能去到未来世,因此 佛就说这种论点就是颠倒论。把五阴当中的觉知心当成是涅槃真心,当然是颠倒。因为把五阴当中的觉知心当成真心,连我见都没有断,怎么可能是涅槃心(开悟)?
除了前面所说的十种以定为禅的层次以外,当然还有四空定:当一个人证得四禅以后,他舍去了对色身的执著,然后就进入了空无边处;然后舍弃了空无边处,就进入了识无边处;舍弃了识无边处,就进入了无所有处;然后再舍弃无所有处,就进入了非想非非想处。那么非想非非想处当中,觉知心仍然是缘于定境法尘当中,所以这四空定都仍然是意识相应的境界,也就是它是有所得、有境界、有入有出之法。即使你证得四空定当中的非想非非想定,死后生到非想非非想天当中,你经过了八万大劫,也就是最多只能待在非想非非想天当中八万大劫,你还是要下堕,接受六道轮回。因此四空定仍然不是涅槃。
讲完了以定为禅的各种层次,接下来我们从禅宗的一则公案来说明:般若禅不是禅定。
我们来看看《景德传灯录》卷五,我先把这一段公案念一遍,再来作说明:
【开元中有沙门道一,住传法院,常日坐禅。师知是法器,往问曰:大德坐禅图什么?一曰:图作佛。师乃取一砖,于彼庵前石上磨。一曰:师作什么?师曰:磨作镜。一曰:磨砖岂得成镜耶?师曰:坐禅岂得成佛耶?一曰:如何即是?师曰:如人驾车不行,打车即是?打牛即是?一无对。师又曰:汝学坐禅?为学坐佛?若学坐禅,禅非坐卧;若学坐佛,佛非定相。于无住法不应取舍,汝若坐佛,即是杀佛;若执坐相,非达其理。一闻示诲,如饮醍醐。】(《景德传灯录》卷五)
这是禅宗的一则公案。接下来我们来看看,我们开始来作一些简短的说明。也就是说:唐朝开元年中,有沙门道一住传法院,这个道一叫作马祖道一。马祖道一其实是中国禅宗很有名的祖师,在他的座下也有很有名的祖师,譬如百丈怀海禅师、南泉普愿禅师、大珠慧海禅师还有庞蕴居士,事实上他们都是在马祖道一的座下开悟,所以说,马祖道一其实是在古代的禅宗里面,很有名的一个祖师。他住在传法院里面,每天在那边坐禅,就是认为说:坐禅就是学佛的方法。那么这个师,师指的是南岳怀让禅师,也就是后来马祖道一,在南岳怀让禅师的座下开悟的。
这个南岳怀让禅师知道说这个马祖道一是法器,所以就到了传法院就问他说:大德!坐禅图什么?也就是说:大德啊!你这样每日坐禅,你的目的是要作什么呢?马祖道一就答了说:我每天坐禅就是想要作佛。也就是他的目的就是:以坐禅然后想要作佛。南岳怀让禅师就知道说这个马祖道一有邪见,所以他就用一个很不合理的世间法来点破他。因此南岳怀让禅师就取一块砖,就在他的庵——也就是传法院的门前的石上就开始磨啊磨啊。马祖道一看到了南岳怀让禅师在那边磨砖,他就很奇怪,他就问说:大师啊!你这样做,到底你是在做什么呢?南岳怀让禅师就说:我在这里磨砖,是要把它磨成镜子。马祖道一就觉得很奇怪,就说:磨砖怎么可能磨成镜呢?这个砖呢,它怎么磨也不可能磨成镜啊!南岳怀让禅师就开始点破他了,就说:那你这样子坐禅,怎么可能成佛呢?马祖道一听了以后,就赶快问他说:那怎么样才是呢?我要怎么样作才对呢?南岳怀让禅师就说:如人驾车不行,打车即是?打牛即是?也就是说:如果说一个人,他驾了一个车子,这个车子故障了走不动了,那你打车也不对,打车还是不会走;那你打牛也没用,因为是车子坏掉。所以他就用这样的一个譬喻,马祖道一听了以后,就没办法跟他应对。
南岳怀让禅师接著就说:你这样子学坐禅,你到底是在学坐禅呢,还是在学坐佛?如果说你是学坐禅,但是这个禅并不是坐、也不是卧啊!你如果说你是要学坐佛,佛并没有一定的相貌,那你这样坐著,坐著不动,它也不是佛。接下来,南岳怀让禅师就这样子开示说:于无住法不应取舍。也就是说:真心祂是无住法,如果你想要求得这样的一个无住法,真心本身就没有取、没有舍,祂从来不取任何法,也从来不舍任何法,所以祂是无住法;你想要求得这样的一个无住法,你就不应该在有取有舍的法上面用心;也就是说:坐禅是有取有舍的法,你如果在这样的法上面用心,那你就不可能找到真心无住法。接下来,怀让禅师又继续说:汝若坐佛,即是杀佛;若执坐相,非达其理。也就是说:如果你说你这样子要坐佛呢,你就是杀佛;你如果说这样坐著都不动呢这样子叫作佛,那根本就道理不通!所以,马祖道一听到了这样的南岳怀让禅师的开示就如饮醍醐,也就是说他非常的受用。
从这一则公案,我们就可以了解到:禅宗所说的般若禅根本就不是禅定。从这样的一则公案,其实各位就可以很清楚的了解。
接下来,我们再从本质的不同来说明:般若禅不是禅定。
我们先来看《六祖坛经》卷一:祖知悟本性,谓惠能曰:‘不识本心,学法无益。’当五祖知道六祖已经悟得本性以后,他就对惠能说不识本心,学法无益。也就是说:如果你不能知道有真心存在,也不能知道祂的种种体性的话,那么你学任何法,对于佛法、佛菩提道来讲都没有好处!
那么到底什么是本心呢?我们再来说,禅宗的祖师也就是《洞山悟本禅师语录》(卷一)洞山悟本禅师怎么说:如今学者只知有十方诸佛,且不知有十方诸佛出身处,空知有佛不得成佛。(《筠州洞山悟本禅师语录》卷一)也就是说:禅宗这个般若禅呢,它其实是在找佛的出身处,也就是所有的应身佛、报身佛、化身佛祂都有个出身处,这个出身处呢,其实就是真心,也就是本心。一个人不能成佛,其实他就是不知道有个真心存在。一切的应身佛、报身佛、化身佛都是从这个本心所出生,包括你我的五阴也都是从真心如来藏所出生。所以说:一个人一定要找到真心。
为什么说不识本心,学法无益呢?我们来探讨这样的一个问题。我们从入门这个角度来说:如果说一个人他找到了本心,他在佛菩提道上面就是入了门,也就是说入了不生不灭法的大门,一切常住法呢都在门内;我们来看看:如果说一个人进入了这样的一个常住法里面,他所修学的一切法都是常住法,都跟常住法有关。如果说你没有进入这样的大门,你在外面所学的任何一切法,都是无常法,都不是常住法,它跟常住法都无关。因此,如果你没有进到这样的一个常住法的门内呢,那么你所修学的法,因为都是无常法,最后都归于空,所以如果说一个人不识本心,那么他学法就无益了!也就是说:他在佛菩提道上面就不会有任何的助益了。
从前面这样所说的来看,般若禅的本质就是佛菩提道上面,菩萨所亲证的境界、所亲证的内涵,这是般若禅的本质,祂是菩萨所证。
再来说禅定的本质。禅定有什么样的本质?我们来看看《大智度论》卷十八 龙树菩萨怎么说:
【外道依止初禅,舍下地欲,乃至依非有想非无想处,舍无所有处;上无所复依,故不能舍非有想非无想处。以更无依处,恐惧失我,畏堕无所得中故。】(《大智度论》卷十八)
我们先来看看说:什么叫作外道呢?心外求法或者是心外见法都叫作外道,也就是想要在真心以外求一个真实法,或者把任何一个真心以外的法当成是真实法,这样子就叫作外道。因此,心外求法的人一定没有断我见,他一定落在五阴当中。
我们再回头来看 龙树菩萨的这一段话说:外道依止初禅,舍下地欲。也就是说:外道他证得初禅以后,他就依止于初禅——也就是说他把初禅当成涅槃,或者是说有一种人把二禅、三禅、四禅当成是涅槃,乃至于说到了非有想非无想处,他是舍弃了无所有处,他到了这样的地步以后,因为他发现再过去已经没有觉知心,已经没有依靠了,所以他就没有办法再舍弃非有想非无想这样的境界——也就是我们的意识觉知心最微细的境界就是非有想非无想的境界。到了这里他为什么不敢舍弃呢?不敢舍弃非有想非无想的境界?因为他再过去他就没有依靠了——觉知心没有依靠。那么证得非有想非无想的这个外道他因为恐惧失去我,因为他把觉知心当成我,他害怕堕入了无所得当中。
所以呢,我们来看看,禅定的本质其实是通外道。外道也证得四禅八定,但是为什么还是外道?因为禅定的本质就是这个样子。从这样的观点来看,其实你就可以了解到:般若禅就是菩萨所修学的法;那么禅定呢,它是一切的人都可以修学的法。也就是它基本上、它的本质上是不同的。
接下来说,我们从修学方法的不同来说明:般若禅不是禅定。
要学般若禅,他需要什么样的知见呢?他需要具备佛法的正知见:也就是他必须知道五阴十八界的内涵,还有要知道五阴十八界为什么是虚妄的,这样子他才不会堕入了我见当中。接下来他还要具备第一义的知见,也就是说他要知道有个真心存在;然后当他知道有个真心存在的时候,他就会从经典上去比对,到底这个真心的体性是什么;当他这样子了解了以后,他就具备了佛法的正知见;接下来他还要有参禅的功夫,参禅的功夫需要有定力,定力就是参禅的工具,参禅其实就是参话头、参话头。他还要具备思惟观的功夫,经过了这样的有了佛法的知见,也有参禅的功夫以后,他就可以参禅然后最后破参。这就是般若禅的修学方式。
再来说禅定。禅定其实从刚刚的 龙树菩萨的所说的一段话来看,他根本就不需具备佛法的正知见。也就是说:即使你有邪见、有恶见,你也可以证得禅定。禅定的次第就是如同我们刚刚讲的,从散乱心、以法定心、一念不生……这样的一直修来,修到四禅八定具足,四禅八定具足以后,如果没有断我见仍然是外道。
因此,我们从这里就可以了解到说,般若禅跟禅定是不一样的,所以,般若禅一定不是禅定。当然还可以从各个角度来说明般若禅不是禅定,今天因为时间的关系,我们就讲到了这里。
我们在这两集当中说明了以定为禅的各种现象,让你能够了解到:禅定不是般若禅,般若禅不是禅定。那么各位如果听完了这两集以后,你可以回家详细比对经典,看看我们所说的有没有道理。如果你能虚心接受,你就可以改为参禅的方式。
今天我们般若禅不是禅定就讲到这里。
谢谢各位收看!
阿弥陀佛!
 

  • 关注微信

猜你喜欢